深圳市尚辉印章服务中心
- 电话/微信:0000
- 联系人:0000
- QQ:请点击在线客服
- 尚辉印章专业深圳刻章公司
藏印,缘起一枚藏书章
“百兽率舞”寿山石印纽艺术作品展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馆新馆展出,展览呈现了中国治印艺术家潘惊石的100枚古兽印纽作品,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为深圳寿山石收藏家廖志仁所藏。
廖志仁热衷寿山石收藏已有20多年,藏品逾千方,石材涵括田黄、桃花冻、芙蓉冻、荔枝萃、汶洋石、月尾石等。昨日,廖志仁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批精美印章的题材来源于《山海经》《楚辞》等中国传统典籍,“百枚兽印色彩斑斓,形态各异,精神饱满,蕴含浓厚文化底蕴。”
从“藏书”到“藏印”
20年前,廖志仁正式迈入寿山石收藏者的行列。他说:“与印纽艺术结缘,是缘起于一枚藏书章。因我酷爱藏书,一位朋友便送我一枚寿山石的印章,以作藏书之用。第一次将印章拿在手里的时候,便被寿山石细腻如丝、剔透如玉的质感折服,而小小一枚印章,方寸间透出的文化气韵,艺术内涵,与我多年阅读所养成的审美如此暗合,从此一发不可收,踏进了寿山石印章的收藏领域,当时并不曾料到,在我眼前所展现的,是如此丰富博大臻美的世界。”
廖志仁认为,收藏不能是盲目的行为,要肯学习、多交友、养眼光。“我自从对寿山石着迷,翻阅了许多资料,多方了解寿山石雕的历史,也尽量去结识行业内的多位高手名宿,比如陈达、潘惊石、孙清、姚仲达、陈为新、林国俤、金乐莲、陈稳中等,向大师们讨教心得,数年来受益匪浅。渐渐地,我将收藏的方向定位于‘印纽雕刻’。”
印章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,始于周代,早在先秦便有古玺存世。多个世代以来,人们用印章来传承王权,记认家族,标示身份,彰显功德,也用印章来陶情养性,明理遣怀,传文弄趣,抒发胸臆。以致中国传统艺术最讲究的“诗书画印”少“印”则不成大统。
印纽是印章顶端的带孔雕饰,古时用以穿绶带佩印于身上。廖志仁表示,印纽的雕刻经过秦汉宋元明清多个时代的演变,到了今天已经蔚为大观。“在多种印章材质中,寿山石以其脂润如玉、柔而易攻、色彩斑斓、媲美宝石之特色备受各方青睐。寿山石用以治印后,其印纽雕刻也随之发展起来,在继承历代纽饰传统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自身的石质特性,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。这就是我为之痴迷的主要原因。”廖志仁说。
收藏,以余味定输赢
寿山石,质地脂润,色彩斑斓,因出产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寿山及其附近村落而得名,是我国独有的名贵彩石。
廖志仁告诉记者,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。但其时收藏“寿山石”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,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。“至清代,‘寿山石热’在各地如火如荼,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,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。”
廖志仁表示,寿山石的赏石文化是一种极富地域色彩的“闽文化”。他介绍,自西晋永嘉之乱后,北方汉族移民大规模南迁入闽,在与本土人的融合过程中,博大宏伟的中原文化,也随之不断地熏陶着古越土著文化,诞生了汉文化与古闽越遗民文化相结合的“闽文化”。寿山石雕艺术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。“唐、宋两代,雕艺得到迅速发展。延至元、明之际,民间利用花乳石治印开始流行。寿山石以其洁净如玉、柔而易攻的特质深得篆刻家、鉴藏家所赏识。艺人们在继承古代玉玺、钢印纽饰的基础上,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寿山石印章艺术。自清以来,寿山石文化空前昌盛,不但雕刻界名师、高手辈出,文人雅士们也不惜笔墨,赋诗着文,尽态极研,百般推崇,促使寿山石登上了大雅之堂。他们赋予寿山石以灵性,以神韵,以志趣,以情感。”
廖志仁表示,在所有的石材中,自己最为偏爱的是“芙蓉”和“汶洋”。他说:“汶洋石属于柳岭矿脉,质地细腻纯洁而稍坚,微透明,有红、黄、白、黑等色,色界分明,肌理中有细小的结晶性条纹。汶洋石的块度较大,石形多比较平整,是制作石章的理想材料,美中不足的是小裂纹较多。芙蓉石最吸引人的地方,是它的透明度强,极具‘灵性’的特质深深吸引着我。”
数十年的印纽收藏,造就了廖志仁独特的审美情趣。他表示,谈及艺术品时,“匠心”一词屡被提及,“但早些时候,‘匠’并不是指创作者的最高境界,说某件作品的‘匠气’甚至有暗指灵气不足之意。但到了如今,‘匠心之器’反而变得更加难得。在我看来,艺术品和电影、音乐、美术一样,都以‘余味定输赢’。真正好的作品,没有输赢,只有余味,即留给所有观者强烈的生命感和隽永的哲思。”
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大师
廖志仁表示,在长达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,各朝代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一些动人的寿山石传奇神话故事。如“女娲遗石在人间”、“凤凰彩卵留人间”、“仙人遗棋子陈长寿捡石发大财”等,“其实,这些传奇都在述说一个永恒的道理:只有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大师。”
回顾自己的收藏历程,廖志仁表示,治印名家潘惊石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名字。他说:“我与他相交有年,也陆续收藏了一些他的代表作。起初我为他作品的生动逼真而惊叹,被他作品中流露的艺术气质和真诚打动,继而与之相交越深,越能感受到他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质。”
廖志仁回顾自己和潘惊石的交往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。他说:“为了雕出逼真的形象,潘老师在家里饲养了几十种动物,通过亲近它们,观察它们的举动神态,他往往能抓住不为人注意的某个瞬间,所以作品常能呈现意外的可爱造型,惹人惊喜;他常年埋首于书卷,探索印章的历史和文化,他的作品对古代雕刻的神思和技法多有借鉴,因此风格高古,浑厚饱满;他不断尝试和改进技法,‘随色赋形’、‘借色入境’,并在线条和细节的表现上力求细腻,于是方寸间笔笔生辉,使观者叹为观止。”
廖志仁表示,收藏寿山石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、打磨的过程。和艺术家、收藏家交往的过程最为难忘。“我认为,作为一个创作者,不应该是生搬硬套,而是通过作品展现其对生活的理解与接纳,是沉淀也是积累,更是水到渠成的顿悟。收藏者也是一样,一切今天完成的,其实并非终点,而应该是未来的基石。”
廖志仁表示,早年自己的收藏聚焦在“石材”和“雕刻”两个方面,“两者俱佳则为上品。上世纪90年代,好的石材唾手可得,甚至可以整箱购买。现在,几年能得一方好石已经非常难得。如今,我的收藏重点更放在印纽的文化内涵上。除了外出游历,观摩古迹遗址和博物馆,同时钻研古书,尽量多的去靠近中国古代传统文化,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艺术品。”
廖志仁告诫年轻藏家,入行之初,切记不要急功近利,“其次,要先学习,后收藏。再有,就是多实践,多去原产地和专家、行家、藏家交流,根据自己的志趣,做出最有效、最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收藏计划。”
上一篇:宁波“房警”伪造印章被判刑